西边中心

通知公告

>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人员 >> 专职研究人员 >> 正文

朱凌飞

发文单位:马凡松   发文时间:2017-11-16

姓名:朱凌飞

现任职称职务: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发展人类学、路人类学、全球化人类学、普米族研究,

教学任务:

本科生课程:人类学概论、传媒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类学民族学经典导读;

研究生课程:人类学影视与制作、经典民族志研读。

教育背景:

19959月——19997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史学学士。

19999月——20027月: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法学硕士。

20029月——20057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

主持科研项目:

[1].   云南国际通道建设及其“辐射中心”定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7.7~2020.12

[2].   跨界民族与边疆安全历史经验研究——以中国老挝边境口岸磨憨、磨丁为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课题,2015.10~2017.3.

[3].   公路建设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2.6~2014.6

[4].   艺术传播与权力建构——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11~2012.11

[5].   公共人类学与人类学公众形象的建构,云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立项项目,2009.11~2011.11

[6].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与保护——对玉狮场普米族村寨的个案研究,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52012.5

[7].   “艺术人类学”创新团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07.112010.11

[8].   仪式•娱乐•展演——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舞台化呈现的人类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7.12010.1

[9].         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云南大学,2006.32012.3

[10].      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民族文化——以《以腰新娘》为例,2005年度云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立项项目,2005.122006.12

代表论文

[1].   《视觉文化、媒体景观与后情感社会的人类学反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2].   《边界与身份:对一位老挝磨丁村民个人生活史的人类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3].   《边界与通道:昆曼国际公路节点中老边境磨憨、磨丁的人类学研究》,《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4].   《传统人类学发展理念述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5].   《景观格局:一个重新想象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维度——对布朗族村寨芒景的人类学研究》,《思想战线》2016年第3期。

[6].   《从“文本”到“本文”的田野阐释——以普米族口传文学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7].   《历时性视域中的社区过程与道路的隐喻——对甘庄道路的人类学研究》,《中国人类学》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512月。

[8].   《治疗仪式与文化表演——对白岩傈僳族“叫魂”的人类学阐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7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6月。

[9].   《从公共人类学到人类学公众形象的建构》 《思想战线》2014年第4期。

[10].             《修路事件与村寨过程——对玉狮场道路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11].             《传统人类学艺术研究进路述评》,《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

[12].             《人类学视野中的艺术传播与社会权力建构》,《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

[13].             《人类学视野中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发展问题研究 ——以箐花村普米族为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1辑,20133月。

[14].             《论民族学家的职业伦理》,《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0辑,201112月。

[15].             《对织金氟中毒现象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何明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8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2月版。

[16].             《裂变与统合——对一个普米族村庄社会过程60年变迁的人类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7].             《艺术过程与社会变迁——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流变的人类学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8].             An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Movie A Bride of Huayao(英文)》,何明、李志农主编:《Re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in Southwest Chin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月版。

[19].             《文化认同与主体间性——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20].             《文化人类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建构与继往开来——<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评析》,《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21].             《史与志——对口述史与历时性民族志研究的探讨》,何明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5月版。

[22].             《玉狮场:一个被误解的村庄——关于利益主体话语权的人类学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23].             《民族学家的角色和责任》,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月版。

[24].             《仪式•娱乐•展演——对民族民间艺术舞台化呈现的文化批评》,《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25].             《普米族——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箐花村》,张跃、何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民族出版社20091月版。

[26].             《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学术交流》,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2月版。

[27].             《当代中国的科技人类学》,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2月版。

[28].             《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29].             《作为归侨的苗族——兼论甘庄族群关系的再建构问题》,林超民主编:《新翼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0月版。

[30].             《文化表演:传媒语境中的理解与阐释》,《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1].             《走进虚拟田野——网络民族志研究》,《社会》2004年第9期。

主要著作:

[1].   《普米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8月。

[2].   《玉狮场的故事——19492009:地方国家的过程与选择》,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0月。

[3].   《左脚舞之乡——牟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