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陈学礼
现任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
工作内容(行政教师):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公共服务,本科生影视人类学教学
教学任务:
纪录片创作与实践;影视人类学;
教育背景:
1994-1998 云南大学 历史系人类学专业
1998-2001 云南大学 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
2011-2015 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院
主持科研项目:
1. 2000-2008年,参与尹绍亭教授主持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作为子项目月湖彝族文化生态村项目的负责人,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2012-2013年,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开展自己主持的项目“影像中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项目。该项目由福特基金会资助。
3. 2013年9月,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拍摄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寻找照片中的她》。
代表论文和研究报告:(近三年)
1.《碎片与想像整体:民族志写作与纪录片表述困境》,载《影视文化》,2016年。
2.《通过<中国>接近中国》,载《视觉人类学论坛第2辑》,2016年5月。论文集。
3.《“民纪片”中的“扮演”与影像真实性》,《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2014年。
4.《民族志电影的内涵和外延》,载《江汉学术》,2017年第五期。
主要著作和文集:
1.《民族文化生态村—当代中国应用人类学的开拓—传统知识发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民族志电影的民族志——重“访”<不再缠足>和<故乡的小脚奶奶>》,民族出版社,2015年3月。
3.《佤族木鼓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11月。(与马祯合著)
4.《民族志电影实践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5. 《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
6 .《石林月湖村密枝节》,云南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民族志电影:
1. 《不再缠足》,1999年,26分钟。(合作者李建钦)
2. 《刘永周和他的皮影》,2000年,47分钟。(合作者李建钦)
3. 《撒尼男人的盛典》,2003年,48分钟。
4. 《记忆不会成为记忆》系列片,2005年。
5. 《家》,2007年,49分钟。(合作者张海)。
6. 《马散四章》,2008年,81分钟。
7. 《故乡的小脚奶奶》,2010年,35分钟。
8.《回乡偶记》,2012年,53分钟。
9.《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2013年,47分钟。(拍摄:马祯 陈兴艳 剪辑:马祯、陈学礼)
10. 《Forest Management in Practice Danuohei village》,2013年,11分钟,日本里山倡议资助。摄制:陈学礼。
11. 《越南媳妇》,2013年,15分钟,策划唐松源、张红霞。摄制:陈学礼、王颖、陈幸源。
12.《照片里的她》,2015年,105分钟,福特基金会资助。摄制:陈学礼、寸炫、武蔚、王颖、琚婷婷。
13.《我的岳母》,2015年,69分钟,摄制:陈学礼。
荣誉和奖励:
1.《不再缠足》,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志电影节,2000年;日本国际研究基金一等奖,2000年。
2.《刘永周和他的皮影》,挪威人类学电影节(NAFA),2006年。
3.《马散四章》,2009年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2015年中国首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
4.《回乡偶记》,2014年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特邀单元。
5.《照片里的她》,2017年中国第二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
学术兼职:
1. 分别担任2012,2013、2014年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民族志影展的评委。
2.2015年9月,受聘为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3. 2016年7月,受聘为国家艺术基金“民族影像志人才培养”项目授课专家。
4. 2016年12月,受聘为2016年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乡村影像单元评委。
5. 2017年7月,云南省文化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影像纪录项目培训,主讲教师。
6.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7.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