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中心

通知公告

>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正文

沙龙预告 | 陈学礼VS刘彦: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电影性

发文单位:   发文时间:2017-11-29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青年人类学沙龙

(2017年第10期

 

本期主题: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电影性



主分享人:陈学礼,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影视人类学研究,已拍摄多部优秀民族志影视作品,出版《民族志电影实践手册》等著作多部。


与谈人:刘彦,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西南山地族群社会与文化研究。


沙龙召集人:覃延佳、张亮、李伟华

沙龙时间:20171130日(周四)  晚19:00-21:00

沙龙地点: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人类学博物馆三楼影视人类学实验室放映厅



内容提要


从文字在民族志电影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历史流变入手,分析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补电影性的同时,解构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生产过程,着力讨论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电影性。并从更深层的角度讨论民族志表述的思维惯性如何渗透进民族志电影的叙述之中。


基本思路:


1.文字在民族志电影中的历史流变

1895年电影初创(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幕间字幕(北方的纳努克,渔光曲)

对白字幕(胶片,字幕片单独,声带片单独)

标题

说明性文字字幕(人物、时间、地点、文化内涵)

片尾字幕

 

2.文字的补电影性

具体的时间点和地点

对白字幕帮助观众理解电影(不仅仅是翻译对话,对白字幕本身也是一种建构)

说明性文字字幕帮助观众理解文化内涵

照片的歧义性,意义不确定的好镜头:一方面需要悬念,一方面需要确定的解释

这些是一般意义的非虚构影像所需要的(如何界定非虚构影像)

 

3.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生产过程解构

文字在民族志电影中的特殊性

如何翻译,理顺对白字幕中的文字

如何利用不同对白进行前后呼应

交代深层文化内涵

文字的变体:画外音(解说词),拍不到就用文字解释

 

4.文字的反电影性

字幕应该成为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是,当我们盯着字幕看的时候,我们都几乎到了忽视画面的地步。

访谈的诡计(二次结构)。

影片中的访谈:口述历史、文化内涵阐释等,除了内容本身,我们在意的是人物的表情、动作。

针对翻译那些碰巧录到的被拍摄主体话语的情况的质疑:民族志和民族志电影都应该是生产者对当时情景做出反应的一个结果。

 

5.民族志表述对于民族志电影表述的影响

表述是民族志电影无法回避的事实

民族志电影的两次表述

文字表述的惯性对民族志电影:关于人类学民族学知识的电影。影片作为辅助材料。

民族志电影独立人格建立在影像叙事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