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中心

通知公告

>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正文

【云大暑期班讲座纪要】何俊|澜沧江—湄公河:文化与生态变迁

发文单位:   发文时间:2018-07-28

讲座题目:《澜沧江—湄公河:文化与生态变迁》

讲座人:何俊

讲座时间: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10:00—11:30

讲座内容整理人:马明乐、涂俊

统稿:马明乐、涂俊

 

2018年7月24日上午,云南大学第十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暑期学校的第一讲在云南大学文津楼A座A报告厅开讲,本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是何俊研究员,主题:《澜沧江—湄公河:文化与生态变迁》。本场讲座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郑宇教授主持

 

主讲嘉宾简介


何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云南大学引进人才,从事生态人类学与农村资源管理相关研究工作,研究重点包括民族经济与生态发展、地方性知识与生态保护、环境政策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三个研究方向。近五年内,在国际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5篇;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24.752,在国际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被引用超过82次,发表论文中包括JCR学科排名主流期刊:Land Use Policy, Human Ecology,Forests,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Conservation Letter等。出版编著2部、丛书1套。获得省部级4项,其中作为独立完成人获省部级奖一等奖一次,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三等奖两次,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讲座内容提要

 

云南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辐射东南亚已经成为云南的一个突出优势和重要特色。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云南省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澜沧江—湄公河是我国西南一东南亚最为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在这一区域展开调查研究,无论是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还是我们对于生态文化的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云南大学很早就有很多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一些研究,这一次把文化和生态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对于这样的一个主题来说,这一次暑期学校整个的培训的都是关于生态人类学,讨论生态人类学的起源,讨论生态人类学的方法,讨论生态人类学的应用,本次讲座讨论了澜沧江-湄公河文化与生态变迁,对澜沧江-湄公河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概括,为什么我们要讨论澜沧江-湄公河以及澜沧江-湄公河生态文化的变迁。

 

讲座内容


一、哪里是澜沧江-湄公河?

澜沧江-湄公河现在简称“澜湄”,我们经常说的湄公河指的是这条河流的下游地区,也就是这条河流流出我国的国界以后称之为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的部分叫做澜沧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不仅仅是一个流域概念,它有很长的传统,包括原来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在傣语里代表12,是由12个小国家构建起来的,这方面有很多人类学作为历史的研究,对于我们生态人人学的研究来说,到底哪里才是所谓的澜沧江-湄公河呢?如果简单地来看,澜沧江-湄公河就是是一条河流,有统计说它全长大概4800公里,发源于我们的青海省,主要从青海流经西藏,然后到了我们云南,在云南是很狭窄的一块部分,从德钦保山大理,然后到了普洱版纳,之后流经老挝,缅甸,然后到了泰国,越南。

这条河流其实并不算很长,全世界第第12产的河流,比他长的河流有很多,包括我们的长江黄河都要比它长很多。而这条河流相对来说又比较重要,因为这条河流它的水量大概占到了全世界第八位,对于搞水文的学者来说,那就会非常的激动了,因为由此而带来的就有很多经济上的利益,比如说航运,又譬如说水能水源的一些开发。因此这条河流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它在区域当中的非常重要。此外,这条河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国际河流,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只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而澜沧江-湄公河,跨越了六个国家,而这些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发展都是不一致的,如何协调好这条河流的利用,成为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如果简单地看澜沧江-湄公河,没有“澜湄”这个概念,它无非是一条河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生态上来说,我们经常说的澜沧江-湄公河,它实际上是一个流域,是一个聚集水的一个区域,澜沧将-湄公河就是这样一个区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这个区域里边发生了任何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生了任何人为的干扰和开发,都有可能影响到这条河流的水文变化,流量变化,甚至这条河流生物多样性等的变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概有7.9万平方公里,并不是很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方相对来说比较陡峭,它的集水面积相对平原地区来说就会较小。如果用流域这个概念的话,澜沧将-湄公河实际上是一个狭长的,人把它称作做一个勺子一样的区域,这个区域占中国国土面积0.1%都不到,非常非常小的,所以中国政府对于澜沧江-湄公河的关注,在过去一段时间远比不上黄河长江,甚至比不上对松花江的关注。澜沧江-湄公河在缅甸境内占到了缅甸的国土面积的4%左右,也不算多。但对于老挝来说澜沧江-湄公河就极为重要,有97%的老挝的国土面积都属于澜沧江-湄公河的流域范围,也就是说在老挝任何的经济开发,任何的土地利用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澜沧将-湄公河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甚至民族文化的变化。澜沧江-湄公河占到了泰国国土面积的36%左右。占到柬埔寨国土面积的68%左右,占到越南国土面积的20%。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澜沧将-湄公河实际上对于下游的国家更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澜沧江-湄公河只是一条河流,被扩展到了一个区域,它是一个生态上的区域。那澜沧江-湄公河还代表了什么?我们经常说“澜湄”地区没国家,那它到底包括什么?它包括了中国的云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以及越南。下游的五个国家加上云南省是传统的“澜湄”地区,也就是澜沧江-湄公河流过的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他们在这个流域里面,他们的利用在生态上来说对于这个流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们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在这个流域内,但也会为这条河流带来很多发展的机遇和影响。所以现在的“澜湄”地区,扩展到了这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当我们在讨论“澜湄”的时候,叫做大湄公河次区域,相比我们前面讨论的“澜湄”地区,这个区域就进一步扩大了,最重要的是加入了中国的广西省。所以理论上来说,广西真的不关湄公河事情,二者离得老远,它的任何土地利用的变化,从生态上来说,不会对湄公河产生任何的影响。然而为什么要把广西省加进去呢,因为“澜湄”已不再是一个生态上的概念,也不再是一个流域的概念,当然也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而是更多的一些政治和经济发展上的考量。广西省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有出海港,从海上通过海运能够很快的到达泰国,到达越南,到达柬埔寨这样一些地方,能够把中国的很多个商品源源不断的出口出去。另外广西省与越南接壤,它不像云南省与老挝接壤,全是山地,越南人口分布和广西省相对近一点,对越南的劳务的输出,产品的输出更为重要,因此有了这样新的一个概念。我们重新给予“澜湄”新的意义,核心的一些内涵来构建新的“澜湄”,无论是政治的、经济文化的,还是生态上的建构都可能影响到“澜湄”的变化。

二、为什么讨论“澜湄”

对于生态人类学和民族植物学或者民族生态学等把人和生态联系起来讨论的学科来说,“澜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区域,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物资源,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可以跟亚马逊地区媲美。由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这样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聚焦这个地方的生态发展和文化保护,“澜湄”地区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最热点的32个区域之一,同时这个地区也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最热点的两个地区的交叉地带。为什么“澜湄”地区是生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集中的地区?以云南省的为例,云南省海拔跨度非常大,这里有最高海拔6000对米的梅里雪山,最低海拔,然后几百米的河口县,在这样大的一个海拔跨度中,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和生物资源。这里有热带的雨林,有亚热带的森林,有寒带地区的草甸。正因为有这么大的海拔跨度,才会有这样的生态景观,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所以“澜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是数一数二的。另外,“澜湄”地区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我们都知道中官方认定的中国有56个民族,云南特有的民族就有20多个。从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澜湄”地区各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个地方有比较丰富的分布,反映了这一区域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这个地方,有了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这个地区也是贫困人口发生率最高的一个地区。我们常听到得边疆落后地区这一说法。在中国的话语构建里面,可以知道云南也是相对来说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这样的一个非常极端的对比,所以我们要讨论这里的文化生态以及生计发展这样的一些重要的问题。

三、正在发生的改变

在“澜湄”的高海拔的地区,以藏族为主的一些游牧民族,他们过着的是游牧的生活方式。而中海拔的一些地方,人们的的生计方式可能是传统的农耕,农耕的方式也非常多样,比如说在保山一些地区,他们会有一些混农林业,把森林和农田作物相互间种植在一起。然后低海拔一些地区,他们可能会有水田的种植,譬如说像这个越南,已经成为全世界出口大米最多的一个国家,泰国排第二,他们以水稻种植为主。在下游的一些地方是捕鱼业为主的,像柬埔寨的洞里萨湖这些地方以传统的渔业为主,包括在澜沧江-湄公河沿河流域也有很多以渔业为生计方式地区。

过去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很多地方,还有刀耕火种。在热带的一些地方,特别在湄公河流域,老挝,越南,云南的西双版纳,包括云南的普洱地区,以及缅甸的一些地方有传统的刀耕火种活动。中国的刀耕火种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过去,这样的一些政策在老挝和越南也在发生着一些改变,刀耕火种是这些山区农业重要的做法,尹绍亭老师今天下午会有很多关于刀耕火种的一些案例,对于刀耕火种文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的一些解读。刀耕火种是这个地方老百姓获得生计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过去的时候,虽然政府和一些非人类学学者有很多对它的一些批判,但我们已经知道刀耕火种实际上它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增长,同时能够满足当地的生计。就像尹绍亭老师的一些著作,讨论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类生活与生态文化系统,讨论刀耕火种如何能够适应当地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

我们经常说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上游是三江并流地区,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以及金沙江-长江这样一个三江并流区域,每条江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公里到50公里,而这样重要的一个区域它是一个垂直带,这个在垂直带有非常丰富的生态和文化。在高海拔地区,有畜牧业,在中海拔地区,有混农林业,而在低海拔地区,有水稻种植业。在这一个区域居住的,比如说藏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一些文化,开展这不同的活动和生产生活。所以这样的一个垂直多样性地带,让我们能够做更为细致的一些研究。关于这个垂直带分布带,我们发现低海拔地区的一些旱地,中间海拔有混合的一些森林,高海拔地区可能是常绿的一些阔叶林,还有针叶林。这些地区的苗族,傈僳,在过去的时候,他们主要是开展刀耕火种这样生产活动。在“澜湄”地区的不同民族,他们对于森林的利用,有不同的文化,有刀耕火种的,有定耕的,有游牧的等,都带来了一些土地利用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这个背景下,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我们过去可能没有注意到、没有看到过、没有想到过的一些内容。一风景漂亮的地方,悄然的开发着,都在开展着生态旅游这些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是很好的,不破坏生态,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获得发展,但是后面一个论断我们还要打一个问号,比如说普达措公园,过去的时候老百姓可以参与到旅游开发,可以给游客牵马,可以搞一些农家乐,而现在建立国家公园以后,很多老百姓直接被排挤出去了,甚至要移民搬迁,这样的一些经济发展活动,对于当地生态和经济的一些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这样的一些变化,包括我们的研究也有在讨论,现在特别像高海拔地区,藏族地区,他们在利用松茸,因为现在不能砍树了,不能砍树以后,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松茸,这些野生菌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在那里,他们利用松茸来开展国际贸易。松茸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野生菌,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一个产品。我们有在研究在这样一个悄然变化的趋势,当地老百姓到底在这个漫长的一个全球化市场价值链的基础上,获得了多大的收益。而其他的一些参与性的组织又获得了多大的收益。而他们在这样的文化的变迁当中,老百姓对于生态又有什么样改变。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2002年的时候,日本全面禁止了中国的松茸出口,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出口的松茸里有农药残留,而松茸本身是天然生长的,人工不可能进行驯化,如何出现了这样的农残事件呢?松茸从农户到小中商到大出口商,然后出口到日本市场,很多中间商出怕松茸有腐蚀,怕松茸出现虫蛀情况使用了农药。而这样一个事件对于老百姓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来松茸单价是200块钱,突然跌到了20块钱。随着松茸价格的上涨,更多的人加入到松茸的采集,这种悄然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云南省政府甚至颁发了松茸采集证,为了避免松茸的过度采集,云南省政府也出台了松茸管理条例,甚至把松茸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所有出口都需要有证照,这样一些管理措施,这样一些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同时在高海拔的山区,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物种——虫草。冬虫夏草甚至叫做绿色黄金或者是软黄金。市场已经完全证实了,虫草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过了黄金,就单位重量来说,黄金现在应该是两三百一克,高质量的虫草一克的价格是2000块钱。然而,对于虫草的采集也带来生态文化的变化,有很多的研究,因为虫草是很小的一个草,农户必须这样趴在草地上来进行虫草采集,由于这样的一些人为干预,造成虫草采集地草地的硬化,草场的退化,这是从生态上来说的。那从文化上来说,农户由于虫草的这个价格也在产生着悄然的变化。昨天有一个青海的伙伴发了一条微信,微信是这么讲的,我期盼虫草不要长出来。因为虫草长出来以后,大家都赚了很多钱,所有的人都在城里边买了房子,我们忘记了我们自己藏族的文化,甚至忘记了我们的佛教。而这样的一些经济文化的冲击,我们如何来看待这样的一些问题?过去的时候刀耕火种,生态上保护了文化上面传承了,而现在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我们生态被破坏了。

中海拔地区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些变化呢?中海拔地区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在过去的时候,因为开发甘蔗,甘蔗的种植,让这个地方很多的这个森林都慢慢消失了,现在甘蔗价格对比优势不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因此很多地方的糖厂也就倒闭了,然后也就没有太多的甘蔗种植,但带来了这样生态的破环。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然后为了恢复生态,同时让少数民族的生计得以发展,在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促进当地生态和经济的转型。然而这样的退耕还林政策是否真正带来了文化上的和生态上一个双赢呢?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得出两个结论,退耕还林不一定能够促进生态林大规模的增长,某些地方可以。另一个更重要的结论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对于林业的管理,实际上能够促进森林的保护。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在讨论,在退耕还林的背景之下,农户如何能够有更多的做自己权利的机会。过去的时候,农户要种什么地,要种什么树,自己可以说了算,自己可以做主。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由于政策的发展,人们很多的行为受制于市场和政策。我们傣族村子做调查,发现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而傣族自己不种地了,很多地方也甚至不种橡胶,太有钱了,他们雇佣湖南人四川人来割胶,新的人员的进入,新的文化变迁,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冲突,带来一定文化碰撞,这些新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四、家园在哪?

 

可爱的澜沧将-湄公河家园需要我们自己创造,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有一幅农户自己画的关于西双版纳资源利用的图,里面有橡胶的种植、水稻的种植,香蕉的种植,还有一些混农林业,这样能够把村寨建设更为完美,更为生态,同时能够促进他们维护着他们自己生态环境、维系他们生息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澜沧激江-湄公河巨大的变化,理解“澜湄”这样一个重要变化的一个区域,

 

五、提问答疑环节

 

A同学: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之前说的退耕还林政策,同样的政策在有些地区开展的效果好,有些效果不好。想问一下,您觉得这个是为什么?

何俊教授:不同民族,所处环境、对文化的认识以及经济方面都不同。其实这个是最大的主题,因为通过阅读所有的退耕还林的文献,你会发现很多人说好,很多人说不好,所以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结论,说什么样肯定会好,什么样是肯定不好,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呢?有很多原因,有经济发展的,有民族的,有当地政治环境的。然而如果我们回到退耕还林政策当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变化?如果我们回到政策的出台本身,就会发现这个政策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它是一刀切的。中国那么大,所有的东西全部由中央政府制定,而这样的一刀切往往就会忽略了我们国家的多样性。那就像我们就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在宝山种梨都觉得很好,因为种了梨可以发展经济,既扶贫又能够促进这个生态的改善。但是种了两年以后发现这个老百姓不愿意卖梨,而且这梨都烂在地,那为什么呢?是因为那个是山区,全部都是土路,你摘了梨以后再运到城里边,全烂了赚什么钱对吧?然而这个树种的选择,谁决策的?是上一级县政府完全决策,而没有跟老百姓一起来讨论,没有让他们参与,为什么我们说要农户的参与,要考虑到农户的一些传统知识,对吧?然后选择一个外来品种,那带来了我们这样一个失败。之后同样的一个地区知道了这个失败,他们改变了他们的做法,首先跟农户来讨论,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一些物种适应当地,后来当地选择了核桃,核桃这个物种呢本来在当地已经种植很长时间了,并且宝山距离大理也比较近,他们都知道这个物种种植的方式以及技巧,同时核桃,你今年产下来卖不掉,我隔到第二年我还可以买,然后核桃硬硬的壳我从这儿还运到北京买。那你可以看到在这个物种的选择当中,你要考虑到很多当地的情况,而这样当地的情况我们不是说我们的政府啊或者说中央啊等等他们不聪明,他们非常注意,但是他们没法顾及到每个地方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说这样的一个政策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多样性,就像民族政策一样,民族政策也是要考虑民族的多样性。你拿彝族的扶贫政策去套这个独龙族的就完全不行,因为独龙族过去是这个打猎的,然后彝族有刀耕火种的,有种高山荞麦的,你这样子套过去就不行,那有不可能得到实施。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呢我们就发现这个退耕还林的重要变化,那最重要的是它可能在有的地方能够很好的实施,而在有的地方可能在实施当中没有考虑到当地的一个情况,所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如何让退耕还林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那需要讨论当地的自然环境,需要讨论当地文化,以及他们自己的一些特征,包括我们扶贫政策也是这样子。


B同学:老师,你好。我是来自安徽大学的。就刚才讲过我说的非常精彩,我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刚才你讲到了这个采集的不同,因为市场化的推进,现在这个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很多对环境有破坏。那随着现在各种经营主体都进入到这个农村之后,这个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大了之后,会产生一些环境风险。那么通过你的大量调查,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然后呢当地有没有采取一些做法来控制这种环境风险?

何俊教授:其实这个问题就跟退耕还林一样,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就像我们发现这个虫草采集的时候,那最早的时候价格飙升,然后大家都开始采集,然后管你是藏族也好,还是不是藏族也好,大家都去采,然后就开始打架,对吧?因为虫草不像树,树可以完全给你一个林权证,不像土地给你一个土地所有权证,这块地方过去都是开放性的牧场,然后大家都到那个地方采集,没有说这块地方必须是属于你的,或者必须是属于另外一个人的,那带来很多的一些冲突。那有很多不同的案例,不同的地方发生了不同的故事。比如云南省白马雪山发生这样故事以后,政府采取了合作管理的方式,他们在白马雪山里边划定一定的地方给农户来采集,然后跟农户一起建立所谓我们叫做乡规民约,然后大家来规定什么时候才可以采集,什么地方不可以采集,通过这样的方式呢能够保护住这个牧场,让这个虫草的采集呢更为有序,包括他们有细致的规定,像不能采活的虫草,要等它干到干到一定的地步,因为这样的话会避免到这个虫草被围歼的危险,这个叫什么?再生。

然后在另外一个地方,同样在我们的这个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地区,大家都是藏族,然后后来呢出现了云南省和四川省划了一条线,这个时候呢四川的人觉得唉云南这边的虫草多,他们来云南采集,然后带来了很多的冲突,甚至有打架流血的事件。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双方坐下来谈,之后画一个明显的界限,同时每年采食虫草的时候呢有很多的武警要去那维护秩序等等,那可以看到这个是相对来说不怎么好的。还有另外一个地方在青海,现在我们有个同学正在那里做这个硕士生研究的,那他发现呢当时这个地方呢虫草采集也一样带来了带来了冲突,但是呢当地人能够很好的坐下来一起来讨论如何我们来解决冲突,冲突不一定是坏事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冲突是好事,我们的思想导师马克思就提出冲突是一件好事,只有冲突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因为有了冲突我们才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在青海他们由于冲突村子和村子之间规定了清晰的路线,甚至规定了每个村子建立了一个巡护队来保证虫草的可持续采集,可以看到农户内部其实他们有很强的自我能动性,他们能够自己构建自己的这个管理措施,而政府更多的时候应该起到协调的作用,可能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当然同时政府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些培训,关于这个农户生态生产的过程,这样的话农户可以知道什么时候采集会比较好,不会影响它的再生,松茸采集技术性培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说政府都是错的,农户都是对的,我们是要寻找这种一种能动性,如何更好的协调大家,更好促进我们生态和经济的发展。


C同学:老师好,我的问题就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看,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很积极的标准吗?

何俊教授:生物多样性,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面,做点最简单的生态学的知识的普及,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就像咱们大家都坐在这里都是中国人,但有的人长得漂亮,有的人长得惨一点,虽然大家都叫帅哥都叫美女,但是还是有这样一个区别,那是由于基因带来的,那就像玉米,有白色的,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不红不黄的等等,就是在基因的多样性,这是第一个层面。那第二个层面生物段性是叫做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就很简单了,对吧?有这个有猿猴有人有长臂猿等等,有不同的物种,对吧?这个叫物种就非常强。那第三个层面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呢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是从一个全球的层面上儿来说,我们要看到不同的生态系统,比如说有森林,有海洋,有沙漠,有草地,对吧?那假如地球都是森林,不一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因为骆驼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沙漠,对吧?你需要有这样的一种丰富的生态系统,那你才能够维系有更多的生物关系。那从梯田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全是譬如说这个哈尼族的一个地区,从山区的话我们是山顶,我们叫山顶带帽,山顶维系着很好的森林,山地的中间有梯田可以生长一个新的物种,那譬如说不同的水稻,然后稻田里边还养鱼,养了鱼以后这个白鹭会过来,因为它会吃到田里的田螺等等,那这个比我们的森林的多样要多得多。如果我们到了梯田的下边,还有其他的一些物种,那可以看到,我们从单一的一个物种中变成了一个多样的系统,OK那梯田肯定是带来我们物种生物多样性,还有景观多样性,一种土地利用形式。那另外生物多样性是不是越多越好,那绝对的。那生物多样性在一个单位区域当中,如果有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链会越丰富,生物多样性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那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刀耕火种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把一定的森林去掉,那开了一个林窗,使得一些物种能够生长起来,同时能够让鸟类等等过来,然后通过它们的粪便会把种子繁殖,同时进一步的促进这个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这个很简单的这个生态学的原理,那在美国在很多地方他们都会要有放火的。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要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对这些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所以在很多时候关注生态学的学者们,他们无法理解我们人类学对于生态学的贡献,当然我们人类学家要进一步理解他们生态学对于我们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面。

 

 

何俊教授贴近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用了很多有趣的田野实例为学员们分享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让学员们对“澜湄”区域的生态与文化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此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田野调查实践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