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预告
彼时风光无限,今朝青云万里,在“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引领下,云南大学正在凝聚全校师生着力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和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和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将举办“民社一流学科讲坛”系列讲座,以展现民族学研究的学术魅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弘扬魁阁时代学术精神和推进民族学学科又快又好的发展。
本次民社一流学科讲坛计划邀请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魁阁研究所、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学研究所、边疆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民族史研究所、跨国民族研究所、媒体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专家担任每期讲座主讲人。
第一期讲座我们将邀请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邓玉函副教授带领大家初探口岸人类学。
民族走廊研究新趋势:
口岸人类学初探
2019年3月11日晚7:30
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文渊楼405教室
主要内容
作为地域行政单位,陆路边境口岸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各民族进行经济贸易、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因而可视为“跨境民族走廊”。“‘民族走廊’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它是在中国历史和民族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是明显早于近现代国家国境的界定。“跨境民族走廊”既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重要场域,又是国家政策施行的主要节点,它具有多元文化表述功能。口岸人类学的研究是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相关民族走廊、区域、流域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它秉持边民为本、文化优先、合作共享等原则,着力于民心相通,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以及边境、边疆地区的稳定繁荣,和睦发展。
主讲人信息
邓玉函
博士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现工作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跨国民族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民族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研究侧重点一是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与民族发展研究;二是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三是西南边境地区跨国民族流动研究(口岸人类学、口岸城镇化、“一带一路”通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