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青海的草原上,乡村之眼开展了年宝玉则第一次影像培训。影像成为当地的僧人与牧人在变迁中表达自己的重要手段。作品《牛粪》、《祈福的忧虑》、《大自然的恩赐》等等独特地展现了牧民自己眼中的高山草原上的生活世界。
十年后,影像对于《牛粪》拍摄者兰则和他的同伴们有了更多的作用和意义。他们用摄像机继续关注并记录下了故乡的生活、文化与生态变迁。拍摄从一个点切入,让他们自己也看到了草原更为丰富饱满的一面。
如今,草原上宝贵的物产与退化的生态并存。藏香、虫草成为了牧民的重要经济支柱,而过量的采集却随时可能破坏脆弱的草原生态平衡。环境、经济、社会与文化在地理空间里彼此拉扯、互相影响。而草原的拍摄者们则试图以影像慢慢厘清其中的复杂因果,寻找一条万物共生共存的草原可持续之路。
从影像看到草原,从牧民的眼里去看远在城市生活经验之上的故事,体悟草原故乡的生活世界。
甲华西然 | 2019 | 26分钟 | 藏语中字
藏香已有千年历史。四川阿坝县的严配十多年来致力于传承藏民族的特色藏香。他以纯手工制作藏香,不仅结合了藏传医学理论和前者圣人的秘诀,也坚持遵循传统藏香制作的生态与文化理念。
牦牛吃多种天然草药而产牛奶。因此,牦牛奶不但是营养的美味佳肴,而且也是不少食物产品的重要原料。更重要的是,牦牛奶对肺病等诸多病类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说牦牛奶是奶类中的极品。
兰则 | 2018 | 35分钟 | 藏语中英字幕
《牛粪》作者牧民兰则,这次将镜头对准了养育他的草原,用手中的摄像机做一次草原生态治理的调研。这场耗资巨大,历史悠久,覆盖面甚广的生态治理工程行至当下,似乎收效微小,草原的退化仍在进一步加剧,而鼠兔数量也不减反增。目前尽管在学术界,各地的科学家就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来自本土的声音依然长期缺乏。随着兰则镜头的深入,来自这片土地的牧民、僧人、藏族知识分子以及地方官员对此发表看法,甚至聚在一起组成了焦点小组的讨论场景。现代科学与传统游牧文化两条原本平行的大江汇到一处,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寻找未来该怎么办?
3月28日 18:00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崇仁楼501
3月29日 19:00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二楼报告厅
映后将可以与拍摄者们在现场交流!
展映报名,请关注“乡村之眼”微信公众号
后台回复“1”报名3月28日展映
回复“2”报名3月29日展映
添加微信“xiangcunzhiyan01”或关注微博“乡村之眼”
私信回复亦可
支持牧民用摄像机记录游牧智慧
并行动起来修复退化草原